当前位置:首页>>新闻动态>>传媒摘要

决不临渴而掘井

2019/02/18
编者按
      一个是中国“水泥工业摇篮”,一个是中国“钢铁摇篮”。100多年前,他们扛起民族工业强国重任,开创近现代中国制造百年老字号;100多年后,他们肩负传统行业转型使命,引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。
      他们就是有着111年历史的华新水泥和有着105年历史的新冶钢。
      行走在这两家百年老企,却让人感受到惊人的“年轻态”。
      是什么让这两家百年老企基业常青?
      6月初,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这两家百年老企,力图解码他们的“年轻秘笈”。
      新冶钢,也源自张之洞。1908年,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盛宣怀从张之洞那里领命,创办中国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——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。1913年汉冶萍创办大冶新厂,即为新冶钢的前身。新冶钢,我国装备最齐全、生产规模最大的特钢生产企业之一,全球规格最全、生产规模最大的中厚壁无缝钢管生产基地。2018年一季度,实现利税4.79亿元,同比增长46.27%。

      一个“特”字,写出大文章

      天眼FAST、国产大飞机C919、港珠澳大桥……“新冶钢造”的身影频频闪现。
      中央电视台《大国重器》第一季记录的18个国家队企业,有8个是新冶钢服务的客户;《大国重器》第二季讲述的核心重器故事中,有近20个凝聚着新冶钢人的心血。
      新冶钢产品“上天入地”,秘诀在于一个“特”字——
      围绕提高质量、优化工艺、降低成本,成立钢铁料、高炉利用系数、成材率等八大科技攻关组,由过去的规模扩张转向向品种、质量要效益,每年用于新产品研发的费用在4亿元以上,占销售收入的3%以上。
      舍得在研发上花钱,企业的翅膀才会更加强劲,才能越飞越高。
      AG600,世界在研最大的水陆两用飞机,其关键部位的钢管、钢棒都是“新冶钢造”。和谐3号货运机车的牵引主机轴,一直依赖进口棒材。在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下,新冶钢成功开发出特殊用钢,吨钢成本大大降低。
      “始终领先同行业一个身位。”新冶钢总工程师周立新介绍,自2010年起,新冶钢便接到订单,为“天宫系列”火箭发动机提供一种关键部件——特种合金无缝钢管。
      从外观看,与家用自来水管无异。但其朴实外表下,却隐藏着巨大的能量——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“东方红一号”的成功发射到“神六”飞天和“嫦娥奔月”,这种钢管与新冶钢多项技术产品一起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      “钢花红似火,能把太阳锁。”目前,新冶钢的轴承钢质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。铁路轴承钢出口,与世界巨头平分秋色。S890高强管替代进口;高端风电球钢,填补国内空白……
      “百年特钢,创新无限。我们没有去争‘全能冠军’,而是围绕特种无缝钢管、特冶锻材、合金钢棒材,走‘专、精、特’道路,实现精品+精益制造,人无我有,人有我专,人专我精,人精我特。”中信特钢集团副总裁、新冶钢总经理李国忠说:“近几年来,新冶钢科技创新投入超过100亿元,每年研发新产品200多项,推行常规产品特色化、同质产品高端化、高端产品尖端化,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。”

      专家点评
    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勇:
百年企业要想基业常青,必须有自己的“独门秘笈”,才能保持行业领先的优势。这不仅包含研发技术的领先,还包括生产工艺的先进,还在于保持独领风骚的市场份额,也是一个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。实践中,华新和新冶钢都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,也由此奠定了各自行业的领军地位,期待他们永不止步,把“百年老字号”擦得更亮,走得更远。
(原文刊于2018年6月19日《湖北日报》头版,有删节)